Industry News
发表日期:2017-01-06 10:44:11 浏览次数:26 次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 记者 安栋平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油气行业基本实现了平稳开局。前三季度石油开采业工业增加值下降3.2%,天然气开采业增幅7.9%,炼油业增幅8.1%。油气开采业亏损严重,炼油业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当前,中国油气市场化改革正在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思路稳步推进。
油气市场化改革迎曙光
我国油气行业在过去逐渐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模式,油气产业链尚未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制度、体系亟待优化,油气体制改革由此提上日程。
2016年3月份,国家能源局出台了《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有序放开石油勘查、开采、进口、加工准入;推动油气管道网运分开,促进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推动完善油气价格机制,促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
作为上游改革的破冰之地,新疆油气勘查开采改革试点自去年启动区块招标后,2016年全面进入了包括民营公司在内的中标企业与当地政府进行对接的新阶段。
在中游管输领域,相关政策更是密集出台。2016年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监管降低企业用气成本的通知》;2016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和《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11月份,福建省天然气门站价格改革试点启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投运。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自试运行以来,2015年单边交易量超过65亿方,预计2016年将突破150亿方,占全国消费量的8%左右,这既是油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
这一系列动作,意味着油气体制改革已经迈出了“管住中间”的第一步。
2016年,以中石油为首的“三桶油”和山西省、陕西省相继向社会公开油气管网信息。作为我国天然气领域的“领军者”以及天然气改革的主要角色,“三桶油”尤其是中石油已经开始动真格,油气市场化改革迎来曙光。
2016年11月底,中石油对天然气销售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动员部署,此次改革对天然气销售业务实行“天然气销售分公司──区域天然气销售分公司”两级管理架构。这意味着中石油向天然气销售管理体制“开刀”,正式拆分天然气销售和管道业务。
2016年12月初,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与广汇能源签署框架协议,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将向广汇能源江苏启东LNG分销转运站实行第三方开放。根据协议,双方合作方式为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从广汇能源收取相应代输费,这也是中石油油气管道首次向民企开放。
业内认为,随着政策密集出台,距离油气改革总体方案的大幕拉开已经不远。
“非常规”依然面临挑战
“非常规能源革命就是制度革命加技术革命加管理革命。”在2016ECF国际页岩气论坛上,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的这句话道出了我国非常规能源发展的关键。
在当前的低油价时代,油气生产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呈现放缓迹象,国家也已明确“十三五”期间页岩气的气价补贴将逐步削减,这些都为页岩气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2016年9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页岩气定位为重大的清洁能源基础产业,提出在政策支持到位和市场开拓顺利的情况下,我国力争到2020年实现页岩气产量300亿立方米,2030年实现页岩气产量800亿~1000亿立方米。页岩气“十三五”规划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表明一个态度,就是要积极、大力推进页岩气的发展。
随后,煤层气“十三五”规划发布。同时,作为煤炭大省和煤层气发展重点区域,山西也在2016年频发煤层气利好政策,旨在打破煤层气开发利用遇冷的局面。
当前,我国页岩气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难题:缺乏矿业权竞争出让制度;区块投放少,空白区块难以整合;区块退出机制不健全;勘探开发监管缺位;矿业权尚未实现依法流转;勘探开发资源管理不到位等。
ECF国际页岩气论坛总裁周晓莱认为,中国非常规能源发展,受到能源供给侧改革、“十三五”规划及装备制造与科技突破的能源发展重点,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等的重大影响。“非常规能源的发展,从上游勘探开采、装备及工程服务,向中游存储、运输,下游非常规能源应用的全产业链扩展。而在这其中,由于页岩气勘探开发对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潜在影响,因此,水处理和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热点。”周晓莱强调。
炼油市场释放巨大活力
从去年开始,提及原油加工企业,已不仅仅只是“三桶油”的事情了。随着原油进口使用权等相关权力的放开,民营企业多年的扼喉之痛得以缓解,开始在原油加工领域分羹一杯。2016年山东地炼企业从国外运原油的船只一度堵塞了青岛港,引发社会关注。在油气体制改革启动之前,这一幕是难以想象的。
国家相继放开原油进口权、使用权后,地炼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开工率显著上升。2016年2月29日,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正式成立,成立后,联盟将集中采购进口原油,一致谈判、统一价格、集中结算、集中贷款。该联盟包含东明石化、汇丰石化、天弘化学等16家地炼企业,且大多数已取得原油进口使用权和原油进口权。
这在业内被称为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从1995年民营地炼抱团“求原料”到联盟抱团“采原料”,民营地炼正在一步步走向强大。在业内看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营地炼从销售到原料采购已实现“市场化”特有的自由式发展。
综合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地炼加入到进口原油大军中,地炼加工原料及炼化成本都得以优化,再加上原油进口权及成品油出口权的下放,地方炼厂自身的竞争力在不断提升。2016年8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原油加工企业申报使用进口原油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五方面基本内容,即严格执行各项申报条件、切实加强评估监督管理、坚决淘汰落后炼油产能、杜绝盲目扩建炼油能力、严厉打击偷逃税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原油加工企业进口原油申报。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将对地方炼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就地方炼厂集中的山东而言,可生产国Ⅴ品质汽油的厂家已占81%;可生产国Ⅴ柴油厂家占60%以上。
进入2016年12月份,石油炼化行业又迎来一个重大利好:国务院批准成品油(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提至17%。这是时隔十年之后,通过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成品油增值税再次实行全额退税。
预计随着更多地方炼厂的加入,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未来我国成品油出口规模会继续扩大,更多的国家将用上“中国油”。